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十二年國教「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諮詢會議」發言稿 2015.10.30

「十二年國教跨領域小組研修工作計畫」議題工作圈性別平等教育及人權教育議題諮詢會

20151031


高穎超(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發言稿
第一次發言

  1. 本人詳細閱讀過本會議附件一「性平議題實質內涵研修說明表」及附件二。我認為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工作圈的回應大致上多能積極回應公聽會上收集到的主要訴求,並堅守「性別平等教育法」與「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等規範的立場,社會公眾應給予肯定。
  2. 性別平等教育的第二學習主題「性別角色與刻板印象的突破」太過簡潔,而忽略了「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中明白規範「性別歧視的消除」。本人同意原「性別偏見與性別歧視之突破」中,動詞「突破」在此並不恰當。因此,應該依循並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法」的規範,將本學習主題修正為「性別角色的突破與性別歧視的消除」。在學習主題明確提出「消除性別歧視」是至關重要且符合法律的。
  3.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第二條中明確提出「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不應受到差別待遇之精神,已落實在本課綱第一學習主題「多元性別差異的尊重」,此點相當符合國際共識。
    • 例如,今年1028日至30日「國際同志聯合會 」(ILGAInternational Gay, Lesbian, Bisexual, Transgender and Intersex Association,後稱ILGA)亞洲分會(ILGA-Asia 2015)國際研討會中,來自亞洲超過30個國家、共300個代表所共同使用的縮寫專有名詞SOGIE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Gender Expression),便旨在呈現性/別的多樣性。在SOGIE的中文翻譯還未有確定共識前,本人認為「多元性別」是恰當、深刻,且符合主流研究發展與學界共識,及常民知識理解範圍的用詞。
    • 假若「多元性別」未能獲得大多數出席者或社會公眾之接受或理解時,那麼便應該在學習主題名列多元性別的內涵,亦即將第一學習主題訂為「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差異的尊重」。待社會公眾接受性/別有如此多樣化的內涵後,再使用較簡潔的「多元性別」一詞推進觀念。



第二次發言

  1. 為回應在場部分家長團體代表批評性別相關概念並未明確定義,會造成混淆及家長恐慌,本人提醒,在「性別平等教育法」第二條便有將「性別平等教育、學校、性侵害、性騷擾、性罷凌、性別認同,及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罷凌事件」等名詞做出明確的定義。引述如下:
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性別平等教育:指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
二、學校:指公私立各級學校。
三、性侵害:指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所稱性侵害犯罪之行為。
四、性騷擾:指符合下列情形之一,且未達性侵害之程度者:(一)以明示或暗示之方式,從事不受歡迎且具有性意味或性別歧視之言詞或行為,致影響他人之人格尊嚴、學習、或工作之機會或表現者。(二)以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作為自己或他人獲得、喪失或減損其學習或工作有關權益之條件者。
五、性霸凌: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之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之行為且非屬性騷擾者。
六、性別認同:指個人對自我歸屬性別的自我認知與接受。

七、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指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之一方為學校校長、教師、職員、工友或學生,他方為學生者。 
  1. 關於「歧視」之定義,雖不見於本次性別平等教育領綱中,但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歧視是指「輕視,以不公平的態度相待 ,「性別歧視」是指「在觀念、行為或制度上對於各種性別種種不平等的對待方式」。
  2. 既然社會大眾對這些名詞仍有疑義,是否可以比照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第五部分,在本領綱的最後設置「主要內容」說明,以進一步呈現核心內涵、學習目標、學習主題(概念),與學習內容說明,以正視聽?(參考資料:http://teach.eje.edu.tw/9CC/discuss/discuss4.php
  3. 回應會中部分委員引用某些看似科學的數據,指稱太早教導學童同志教育,會造成孩子性別認同混淆,而且同性戀是可以改變、矯治的,本人以研究成果澄清:
    1.  以「同性密友期」作為理論基礎,並斷言同性戀兒童及青少年可以經由諮商輔導矯治成異性戀,已被本人與同僚的研究踢爆為假知識。「同性密友期」一詞及其相關同性戀可矯治的觀念,是台灣學者假借西方理論家Erickson的階段論,無中生有發明出來的名詞。建議與會同仁勿再沿用錯誤知識,誤導後代學童。詳見拙文〈 拒絕「同性密友期」偽科學 支持「同志教育」進校園 〉,http://hotline.org.tw/news/229
  4. 會中有代表宣稱:太早教導學童多元性別教育會造成學童認同混淆,18歲之前只能教導「正確」(亦即異性戀中心)的觀念。此論點,已被近五年多的人類發展教科書認為是阻礙學童人格與性向發展的錯誤知識。
    例如在國際(包括台灣)廣為使用的《人類發展》教科書的第11版中(Papalia, Diane, Sally Olds and Ruth Feldman. 2009.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便已將性、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放進每一個發展階段,從幼年、兒童到成人老年期皆然。該書並指出性、性別、性傾向與性別認同對學童人格、性向與社會關係發展的重要性。
    中文文獻請參考:
    • 帕帕拉、奧爾茲及費爾德曼,張慧芝譯。2011。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台北:科技圖書。
    • Papalia, Wendkos and Ruth Duskin Feldma201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台北:科技圖書。
    • 關於以上兩本書中「多元性別」章節的精華,可參考本人譯介的拙作:高穎超。2012。從心理學教科書《人類發展》看見同志生命的多樣性。性別平等教育季刊 5684–97
  5. 另請教主席,為讓未來教師教導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時,能有一以貫之的主題與全面的核心概念框架,是否可請教育部或國教院,在「性別平等教育」領綱定稿後上網供全體公民與教師周知,以收普及推廣之效?
  6. 既然性平課綱已經融入其他領域課綱,並召開過第一波公聽會,那麼我們今天開會討論性平課綱確定後的結果,將如何影響各領域的課綱?

第三次發言

    1. 「性解放」一詞常被誤用,很遺憾地,在本次會議中仍聽見與會代表錯誤地使用該名詞。根據性解放理論代表學者何春蕤教授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第三期的文章,她主張:
      • 當性議題浮現時,多元文化理念之下的性教育實踐至少必須包含各種不同研究取向、不同流派、甚至互相衝突的價值觀與學說;在政治光譜上至少做到傳統保守派、自由開明派、前瞻激進派等各派觀點多元並陳,在言談中列舉討論各派如何看待該議題(例如婚前性行為、性騷擾、同性戀、代理孕母、性工作等等),而非假定只有一種中立客觀的「正確」性觀念或正確性教育。(出處:何春蕤1998)。〈性/別教育中之偏見:性教育的動力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68–73。)
    2. 換句話說,性解放學者主張的性教育原本就包含傳統保守派的性教育!部分代表指稱性別平等教育會排除傳統婚家價值,不是事實。但是,性教育不只能只有傳統保守這一派,而應包含自由派與激進派等多元觀點,教師應充分提供各項資源與知識,讓學子能自行思考、判斷與相互辯證。本人呼籲,從今天會議後,身為教育專業人士應避免誤用「性解放」一詞,以免傳播錯誤知識、造成社會不必要的恐慌,製造無中生有的社會問題與社會對立。


    性別平等教育領綱諮詢會議,於國教院台北院區召開。會前樓下有性別與人權團體聲援性別平等教育。




    同時同地,全國家長會召開「反對社運團體綁架性平教育」記者會
    全國家長會的記者會旁,有「信心希望聯盟」政團代表到場(右著銀色背心者)
    全國家長會新聞稿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搜集癖


       居懷昭
      瑞縮著脖子,從福特Taurus 3.0鑽出來,快步走進第五大道與五十三街交口的星巴巴。
      拍掉大衣上的飾雪,這場聚會他赴得老大不情願。如果不是剛好要為回台探母的男友集星星,學弟忠宏又因為要申請有全美首創性/別研究學程的若歌學院,拜託他介紹已經從那拿到博士的奕儒給他當軍師,「我打死也不會在這種鬼天氣,跟這兩個傢伙喝咖啡!」

     “Excuse me, Sir?”  (抱歉先生,您說什麼?)
     “ㄜ我…Sorry. May I have a cup of Gingerbread Latte, tall with cream, please?”(ㄜ我沒事。可以給一小杯薑餅拿鐵,加奶油花謝謝!)
     用愛瘋的Passbook給紅眼怪嗶了條碼,傑瑞沒忘了跟白髮翁「夥伴」要了第四顆星巴星。那是男友和他的小默契。平時兩人共用一個星巴巴帳號,誰用到剩下不到五鎂就存二十進去。收集到三十顆星星,兩人會在約會時換杯Venti加海鹽焦糖,輪流啜飲曬恩愛,閃死那些看到亞洲菜就色瞇瞇的老外。
     現在正值十二月佳節限定款推出,男友卻剛好放耶節假期回台。傑瑞準備收集滿五顆星星貼紙,等他返美兩人再換杯免費Grande一起享用。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貞潔教育 無效又有害

    前言:本文經編輯刪簡後,獲刊登於自由時報(2013.12.6)自由廣場,編輯下的標題為:「貞潔教育  貞而未必潔」。
    我感謝自由廣場惠賜版面傳遞本文論點,但也擔心這個新標題會讓人誤會。因為研究證明貞潔教育接受者不會百分百「貞」,就算發生了性問題(性病、懷孕、婚前性行為)也不見得「不潔」。健康與性行為問題就讓他用健康與行為方式來被對待與處理,過多的「潔/污」色彩都有礙於解決問題。
    我將投報版原文部分呈現如下,被刪節部分用紫色標註。另本文還有一份近五千字的完整全見版,投稿中,敬請期待。


    *****


    日前高雄市教育局發文,建議各校「不宜將貞愛立約承諾、守貞、拒絕婚前性行為及墮胎影片等宗教、信仰團體課程」納入性教育,引發貞潔教育團體抗議。
    所謂貞潔教育,泛指以守貞為核心或唯一重點的性教育(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始於九○年代的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在台灣舉凡強調「婚前守貞、婚後守約」、「青春無悔」的教材,「彩虹媽媽」志工,以及日前於南投某國小舉辦宣誓典禮的「真愛守門員」課程,皆為貞潔教育宣揚者,已在台灣流傳十多年。
    然而,過去三十年來已有許多嚴謹的國際實證研究指出:貞潔教育,無效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公權力勿為情欲文字獄、焚書坑儒的劊子手——第九屆GLAD同志甦醒日成果發表 暨 反對「刑法235條妨害風化罪」記者會新聞稿


    ***  脈絡  ***

    本新聞稿是台灣校園同運從學生及青少年立場,反抗「刑法235條妨害風化罪」的一次重要發聲。原用於2004年6月12日,於台大第一活動中心107室(活大裝修後此室消失)舉辦的第九屆GLAD同志甦醒日成果發表  暨  反對「刑法235條妨害風化罪」記者會。後收錄於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6)所出版的《動物戀網頁事件簿》專書。

    當時社會氣氛強烈恐同、忌性。晶晶書庫販賣男體寫真及中央大學人獸交網頁事件,前後讓阿哲與何春蕤老師涉入官司。其他默默無名的性實踐者,也會因自拍、裸體或被警方釣魚而被抓,始作俑者就是「刑法235條妨害風化罪」和兒少法。因而有了當年GLAD的自拍徵稿及事後發表與反刑235的記者會。

    本次發聲確實有戳到主流社會的神經。為搭配GLAD徵搞成果發表,記者會於活大禮堂左右男女廁各放置了男體寫真、徵稿來的侗體部位自拍圖,以及女同志投稿的十雙高跟鞋戀物照。當日《聯合晚報》為此做了頭版頭,另《聯合報》記者「好心地」通知台北市地檢署有這件事,然後同時打電話問我:「你們透過陳列裸體圖來反妨害風化罪,但是自己卻可能犯下妨害風化罪,這種矛盾...你覺得如何?」

    地檢署通知了地區警察局,結果警察不顧校園自治地進入學校「了解」情況。我(前任社長)與當時現任社長阿天按奈恐懼,用一股社運魂氣撐著,把錄音筆藏在口袋跟警察應答,以備事後救濟。兩間廁所原本就是為記者會辦的「快閃裝置藝術」,在記者會結束後早已復原,警察查無事證後也就離去,沒有下文。倒是校方以借場地的「台大男同性戀問題研究社」在地板跟牆上不當張貼標語為由,將社團停權三個月,無法借場地跟申請經費。繼任社長痞痞跟浪達社合作無間,這點行政杯葛也對社團營運毫無損傷。

    當日,警察都走了,蘋果日報攝影記者才匆匆趕來補拍畫面。「快閃裝置藝術」早就撤了,哪有畫面給他拍。於是,就有了個阿天站在小便斗前,對著彩虹旗尿尿的背影照片。走之前,攝影大哥落下一句:「你們這些小鬼也真厲害,這樣也被你們弄上一個晚報頭條。」

    2013年同志大遊行後,台大學弟虎牙在戴佑勳的臉書上翻出了一張還刻有當時社名「國立台灣大學男同性戀問題研究社」(現已改名為台大男同性戀社)的社章。包著社章的「廢紙」,就是本篇新聞稿。

    前後9年,台灣第一個男同志學生社團的社名移去了「問題」,不代表男同性戀不再有問題。愛滋、性濫交、轟趴、淫亂、嗑藥,污名一樣也沒少。在社群內激烈辯論的遊行過後讓此文重新數位出土,不只是要提醒:同運24年來,包含「刑法235條」在內的各種性壓迫法律,一條也沒有少地依然故在;更是要在積極教育同志社群自己的歷史的同時,探求從更深更廣的底層語彙與經驗發展運動論述。

    (疑?這個年代似乎還沒過去。愛滋、性濫交、轟趴、淫亂、嗑藥,污名一樣也沒少)(攝/虎牙)
    2004年的GC社章,見證了男同性戀被「問題化」的年代。
    (疑?這個年代似乎還沒過去。愛滋、性濫交、轟趴、淫亂、嗑藥,污名一樣也沒少)
    (攝/虎牙)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同性戀與人類發展:你論斷同性戀前必知的八大提問!

    本文原以「從心理學教科書《人類發展》看見同志生命的多樣性」為題,刊登於教育部(2011)出版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6期,頁84–97。經季刊編輯同意後刊於作者部落格。本期可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網全文下載(點我)。

       高穎超(美國羅格斯紐澤西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

    同志教育是透過仔細傾聽一個又一個男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的生命故事,反身到聆聽者自身生命、產生觸動,從而深刻認識性傾向壓迫的結構,並共同參與改變不平等,促進社會公義(social justuce)的教育。如果說,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實行至今在同志教育這塊有一點點進步,那是無數名同性戀與直同志朋友(友善同志的異性戀)在各個教育現場用生命交換來的。相對的,聆聽者也開放了部分的自己,讓同志朋友的生命成為自己的一部分,從而讓生命中對同志的態度乃至教學的行為做出改變。
    在研習或課堂現身的同志生命非常寶貴,但不可否認的,也有所侷限:就年齡分布上多為大學生到青壯年的已出櫃同志,未成年的兒少同志與步入中老年的同志偶有機會現身,但相對低度呈現。
    幸而今(2011)年一系列書籍的出版,引領我們將視野從年輕同志(主流刻板印象的同志)向下延伸到年幼同志、向上延伸到年長同志。《性別無敵好青春(1)、(2)》(群學出版)由青少年自己執筆發聲,傳達青少年在跨性別、性別氣質、校園社團、生活與家庭各層面的性別觀點。《12P情慾相談室》(基本書坊出版)則用生猛有力的青春故事,挑戰了婦幼團體倡導兒少沒有性、不能有性的假設。這一群素人透過工作坊分享,自書出從孩提垂髫到而立不惑之年的情慾發展。在那沒有同志教育、學校只教導一元異性戀價值的年代,帶著困惑與騷動的他們用身體探索著同異性戀、愉虐戀、家人戀、文具戀、制服戀、多重關係。青春雖無敵,但「你會老,我會老,關心要趁早!」[1]《彩虹熟年巴士》(基本書坊出版)載著12位超過55歲老年男同志的口述歷史,駛向同志人生發展以老化及死亡為主調的另一端。透過年輕義工的書寫,文字中交織了同運前後世代的相互看見,尤其補充了解嚴以前被台灣史遺漏的同志小歷史,也開闊了讀者對同志生命想像的幅度。



    如果說,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同志教育,是透過一個個「點狀」的同志故事在異性戀主導的認知圖像上拓出空間,確立多元情慾(sexualities)中異性戀跟同雙性戀一樣皆為選項之一;那麼我認為,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同志教育將要提供「跨生命歷程」(lifespan)的全視角。一方面,同志主體從「彌月油飯到腳尾飯」(from womb to tomb 的生命發展曲線需要獲得連續性的關照。無論是襁褓、始齔、幼學、束髮及笄、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耳順、古稀、耄耋,甚至期頤人瑞之年,都看的見那個年齡與世代的同志。[2]另一方面,在每一個年齡層當中,同志族群的多樣性也能被充分呈現,而不會被化約成簡單、單一的面孔。換句話說,下一個十年的教育要能把點狀對同志的認識連綴成跨生命歷程的曲線,且不能用平均數邏輯只看到一條曲線,而是同時看到多類型的同志生命發展曲線後,張開「橫向能貫時、縱向顧差異」的全面性理解。
    為了回應此目標,在前述四本書的台灣經驗參照下,本文希望透過譯評美國新版《人類發展》教科書中的相關章節,提供一塊知識基礎的入門磚,作為未來在同志跨生命歷程研究、教育、政策、福利與社會運動等領域的拋磚引玉。


    巴巴利亞博士所著之《人類發展》第11版。台灣廣為使用的桂冠翻譯版是十多年前的第8版。除資料需更新外,第8版中更是對同志的發展歷程完全忽視不見。這是否會造成使用該書的學者與社工、心理、公衛、教育人員及宗教領袖,在養成訓練中便對同志無知,排除在「正常」人類發展的想像之外?

    本文採用台灣廣為使用的巴巴利亞博士(Diane E. Papalia)等人(2009)所著之《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 McGraw Hill)最新版(第11版)。[3]為節省篇幅,引用該書章節時則不再特別註明作者、年代,只註明頁數。年齡分期使用本書作者的定義,在每段首註明範圍。為貼近台灣讀者的理解及同志教育的現況,本文將以成長主體的時間觀來行文,而不完全依循原書的編排順序:先談情慾(sexuality)的概念,青少年及青壯年同志的社會心理發展,隨著青壯年同志婚姻議題的浮現,回頭補充同志組成家庭中兒童的社會心理發展,然後以中老年同志伴侶關係作結。

    看穿科學迷障:「美國小兒科學院長信」事件的真相

    本文刊登於教育部(2012)出版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57期,頁69–73。經季刊編輯同意後刊於作者部落格。本期可於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網全文下載(點我)。


    ◎高穎超(美國羅格斯-紐澤西州立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班)

    2010年下半年,台灣的教育界與性別社群開始收到一封轉寄文章,署名來自「美國小兒科學院院長」的公開信,標題為〈一封寫給學校決策人員的信〉。該文宣稱青少年的同性戀傾向長大後大多就自然痊癒,也引用科學報告證明同性戀可以被成功治療,沒有危險,並威脅越早認同自己是同性戀的青少年有比較高的生理(性病感染、酗酒、濫用藥物毒品)與心理(焦慮、沮喪、自殺)風險。

    這篇英文翻成中文的信件在華人界受到廣泛的轉載與報導,擴及台灣、香港與海外。[註1ab] 該信署名來自「美國小兒科學院」,掛著「院長」頭銜的「男性」,擺出科學報告的樣子(如引用、研究治療協會、括號的英文註解),又是心理學家、基因博士說的話。更重要的,這是飄洋過海來的舶來品知識,行文間綴滿英文姓名、網址、縮寫,信仰科學與西方進步的情懷讓許多收信者很容易被說服這是真的,甚至部分同志朋友也開始懷疑:小兒科權威是否真的否定同志?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本文將回溯本文產出與翻譯的脈絡,帶領讀者跨海追查該學院的身世,也讓兩位被引用的科學家有機會對中文世界澄清他們研究如何被惡意誤用,並察覺科學「真實」底下暗藏的意識型態與政治立場,以提昇對舶來品知識保持批判的敏銳度。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活動】上帝的同志計畫巡迴演講:新眼光看聖經、教會與同志婚姻

    以下文字與圖片,轉自「應許者基督徒行動聯盟」網頁。歡迎各地朋友踴躍參加。


    "應許者基督徒行動聯盟"對於台灣與華人教會界近日有關多元成家、同志婚姻等的爭論感到憂心,因為許多汙名化、刻版印象、貶低人的話語竟從基督教會的神職人員口中說出。這種仇視態度與反對行動已造成同志對基督信仰與教會極大的反感,教會領袖與基督徒竟不知如此做等於關閉對同志傳福音的門,言論和作為完全沒有基督耶穌的生命見證。

    因此我們決定在2013年台灣同志遊行前後舉行"上帝的同志計畫"巡迴演講,要讓社會和同志族群知道,不是所有基督教會和基督徒都反對同志,有愈來愈多性別友善的神職人員與神學學者正在發聲。甚至,有許多同志基督徒站出來帶動教會界的改革,結合自己的同志身份與基督信仰,活出耶穌所教導那"愛上帝、愛人如己"的大誡命。誠摯邀請您前來參與! 

    誠摯邀請您前來參與! 
    詳細訊息請見活動網頁: http://www.promise-giver.org/godplanspee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