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資源連結】支持同志教育進入國民中小學 眾志成城大集合!

【採訪通知】
友善台灣聯盟揭發真愛不實汙衊記者會

【國會】
立法院第7屆第7會--關於性平法附帶決議

【知識】
拒絕「同性密友期」偽科學 支持「同志教育」進校園   ◎Cheenghee Koh、高穎超、吳政庭
「反校園霸凌,究竟要不要提同志?」成為美國爭議新聞   ◎高穎超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新聞分享] Study uncovers gender bias in children's books with male characters

分享一則學術期刊「性別與社會」(Gender & Society)四月號關於童書與性別的研究訊息。

該作者(Prof. Janice McCabe, Assistant Professor of Sociology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利用三個童書目錄(其中包括兩個推薦書單)整理了1900-2000「一世紀」以來將近「六千本」童書,有了不少精采的發現。

舉例:

-童書中的性別不平等還是相當明顯:57%以男性為主要角色,只有31%以女性為主角。

-如果把動物納進來看,未超過33%童書以女性或雌性動物為主角,但是幾乎100%童書都有男性或雄性動物!

-動物角色不僅沒有讓童書文化變得比較平等,反而讓性別不平等更加嚴重!

1990年代,孩童角色的性別比(男比女)是0.9:1,成人角色是1.2:1,而動物幾乎是2:1(雄性動物的呈現比雌性多了一倍)。作者詮釋說,在性別平等的壓力下,使用動物角色意圖在避免性別呈現的問題。但是此研究呈現了這些動物角色不僅是性別化的(gendered),也呈現動物角色間的性別不平等更甚於人類。

既然童書是「傳遞文化價值、意義與臍帶的主要藍圖」,作者認為,男女(雄雌)角色呈現上的不同會告訴孩子「女人與女孩在社會上,跟男人與男孩比較起來是比較不重要的角色」。書籍讓孩子理解社會對女性與男性的期待,也形塑了孩子如何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
以上翻譯節錄自下面這則作者自己寫的短訊報導,有興趣的研究者可以自行找「性別與社會」(Gender & Society)四月號期刊原文來看囉。

Study uncovers gender bias in children's books with male characters

http://7thspace.com/headlines/381622/study_uncovers_gender_bias_in_childrens_books_with_male_characters.html

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

拒絕「同性密友期」偽科學 支持「同志教育」進校園

◎ Cheenghee Koh(小草)(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服務行政學院博士生)
    高穎超(美國羅格斯-紐澤西州立大學社會學博士生)
    吳政庭(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國中教師)

(註:原文精簡版以〈拒絕拷貝「同性密友期」山寨知識〉為題,刊登在2011年5月5日《台灣立報》性別版。本文歡迎通知原作者、留下出處後轉貼周知,擴大影響力。)

近日由宗教團體組成的「真愛聯盟」近日以家長及教師之名連署反對教育部在國中小學階段的課程納入同志教育內容,其據以立論的「同性密友期」具有重大學術瑕疵,卻以訛傳訛在台灣教育與心理實務界流傳了超過二十年,實須大力澄清、停止山寨知識繼續拷貝。

該連署訴求表示:『因為國小、國中學生處於從「同性群友期」進入「同性密友期」的階段,教導多元情慾與同志教育會讓該年齡成熟度的孩子在「性別認同」及「友伴關係」上造成混淆,影響學生身心健康之發展。』

追本溯源,「同性密友期」出自台灣流傳的青少年情愛發展階段性說法,認為學齡兒少成長會依循「無性期」、「同性群友期」、「同性密友期」、「異性群友期」與「異性密友期」的歷程線性發展。該派說法從九○年代後在台灣被大量引用,不少心理、社工、教育、宗教界人士朗朗上口,甚至用來當作禁止青少年同志自我認同、剝奪學子接受多元性別教育的依據。然而,很遺憾的是,這些令人尊敬的助人工作者的善意與熱情,卻長期被缺乏根據、憑空移植的說法誤導。

我們使用法國傅柯系譜學的方法回溯「同性密友期」概念如何在台灣落地蔓延的起源,赫然發現多數引用此說法的學術或通俗論著皆未能清楚交代引用出處;部分加註出處者,不僅指向數個不同的原始來源,在比對中文著作與原典後亦發現中文論著裡充滿著對於原始學說的誤讀與誤用。